協和整形醫院(協和整形醫院怎么樣)
北京醫院辦理住院:18311458123
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
中國醫療美容,從發展到推廣開以來,歷經了四個大的發展時期,才走到今天這樣將整形美容相輔相成、國際化相融合的整形美容現狀。
(一)二十世紀上半葉
“整形外科已有雛形”整形外科的萌芽
倪葆春(1899~1997)1925年獲約翰霍布金斯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26年師從著名的整形外科專家約翰.戴維斯,1927年回國,先后任圣約翰大學 代理校長、圣約翰大學醫學院 院長,1952年任上海第二醫學院副院長。
倪葆春
展開全文
整形外科的種子
倪葆春于1929年,在圣約翰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 ( St. Luck's 醫院)開設整形外科門診,任整形外科主任,兼任上海醫學院解剖學和整形外科學的教學。
在上世紀50年代初出版的“沈克非外科學”中,撰寫了“整形外科”章節。根據現在能查閱到的資料,倪葆春應被稱為中國現代整形外科學科的最早開拓者,是在醫學院校建立中國現代整形外科學科的第一人。
在同一時期,約在上世紀30~40年代,石光海在解放前即與楊樹蔭等人在上海和北京開美容診所。
繼倪葆春在中國醫學院校建立整形外科19年后,即1948年9~12月美國著名整形外科教授J. Webster,在上海中山醫院 舉辦了整形外科學習班,朱洪蔭 、張滌生、宋儒耀 ,汪良能 、李溫仁等參加了學習班,可以說,這個學習班是撒向全中國的一把整形外科的種子。
(二)穩定發展階段(1949-1978)
“整形外科建立發展”
20世紀50年代始,整形外科
建國之初,特別是抗美援朝之后,整形外科在全國各地逐步建立及發展:
1, 宋儒耀1948年從美國回國,在華西大學 成為頜面外科、整形外科教授,1951年組成整形外科醫療隊為抗美援朝的志愿軍傷員進行治療。 1952年成為協和醫科大學整形外科教授。195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整形外科醫院”誕生,宋儒耀任院長。醫院的匾額是朱德委員長親自題寫。1957年該院轉歸中國醫學科學院下屬。
2, 1949年9月由朱洪蔭領銜,在北京醫學院 建立了成形外科,他曾率解放后中國第一個整形外科代表團,去捷克 參加國際整形外科學術交流會議。
3, 張滌生和宋儒耀都先后師從美國整形外科學界泰斗Robert Henry Ivy,先后回國開展整形外科,并參加抗美援朝戰傷整形外科醫療。后來,張滌生成為整形外科界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
4, 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的陳紹周 ,1948年夏從美國回國后,被震旦大學 (上海)聘為口腔及面頜整形外科教授,同時在上海廣慈醫院(現在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 )擔任該科主任,1951年春進仁濟醫院(現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成立整形外科,任主任。
5, 汪良能1954年回國,在第四軍醫大學 創建了整形燒傷科,擔任主任。
6, 鮮為人知的是張光炎,1941年赴美,主攻牙科和整形專業,1945年回國曾先后在北京醫學院和河南醫學院開展和創建整形外科,并曾是毛澤東的牙科醫生。
50年代整形外科
50年代設有整形外科的醫院初期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等,然后在鄭州,南京,沈陽,太原,大連 ,南昌,甘肅 ,烏魯木齊,福州,廣州、湛江等城市紛紛建立,由于經濟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美容手術只占整形外科醫療范圍內很少一部分,只有少數文藝社團推薦的演員經組織介紹可到整形外科由指定的醫生實行手術。即使如此,當今所進行的美容外科手術種類的大部分,在1966年之前,就已經在各地的整形外科開展了。上世紀70年代,北京整形外科醫院編著的“整形外科進修講義”共7本,曾為我國整形外科學科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1949~1978年,多種整形外科專著出版,包括張滌生的“唇裂與腭裂的整復”(1957)。朱洪蔭,王大枚,孔繁祜等:"成形外科學概要"(1959),宋儒耀:"手部創傷的整形外科治療"(1962),孔繁祜:"實用成形外科手術學",(1964)。和宋儒耀:"唇裂與腭裂的修復"(1965,1980第3版)等相繼出版,對我國的整形外科的普及和發展起著推動作用。
60年代整形外科
1966開始,因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我國的整形、美容外科事業發展受到挫折,但是整形再造外科在北京、上海、西安、鄭州,南京,沈陽,南昌等地保留火種。在大量的需求面前,從事整形外科的醫師,繼續進行臨床實踐和研究的積累。許多研究成果被處于單純的積累之中,為后階段的發展"積聚能量"。1978年,據北京整形醫院恢復重建前的統計,當時國內從事整形外科的醫師僅170余人。
(三)迅速發展時期
“整形外科手術”80年代的整形外科
1978至今,由于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形外科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我國整形美容外科的從醫人員,以及整形美容外科就醫人數,建立整形美容外科的單位是以幾十倍的增長。到1978年國務院四位副總理簽名同意在北京恢復“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我國的整形外科事業才又重新走上迅猛發展的道路。1978年恢復高考以后,北京整形外科醫院宋儒耀教授首先開始培養我國自己的整形外科研究生(碩士生),同時也向全國招收進修生。開始為我國的整形外科發展準備人才。
其后大量的整形外科專著陸續出版:張滌生的"整復外科學"(1979,2002)。王大枚的"成形外科學講座"(1983),汪良能的"整形外科"(1989),宋儒耀、方彰林的"美容整形外科學"(1990,1992,2002),張其亮的"醫學美容學"(1996),王煒等的"整形外科學"(1999),郭恩覃的"現代整形外科學"(2000),高景恒 的美容外科學(2001)等數十種整形美容外科專著問世。
80年代中期以后,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會,中華醫學美學美容外科學會,中國修復重建外科學會,中華手外科學會,中華顯微外科學會,中國醫師協會整形美容醫師分會等學術組織的相繼成立,及其相應的專業雜志誕生,這一切,為我國新時期整形美容外科的大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使我國以醫學院校為中心的整形美容外科學界,建立了一支浩浩蕩蕩的學術和臨床醫療科研隊伍。整形美容外科是現階段我國臨床學科發展最活躍的學科之一,在這一時期,我國的整形再造外科,顯微再造外科,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整形美容外科也和國際發展同步。
在美國,從 1992 - 2002 年之間的 10 年中,美容外科手術也增長了 393%,統計表明,在美國幾乎每十幾人中 有一人每年要進行一次整形、美容外科醫療。國內沒有具體的詳實統計學資料。僅以上海第九人民醫院 整形外科為例說明:1992 年全年手術總數約 9000 多人次,至 2002 年達到 27968 人次, 2003 年,雖然遇到 SARS的侵擾,全年手術乃有 27391 人次。與1992年比較,增長幅度很大。為分析發展趨勢,對于病房中增加的美容手術忽略不計,10年中,美容外科的增長幅度約為406 % 。在其他醫院和城市的的發展也有類似情況
更多醫療美容咨詢請關注透透醫美,公眾號透透(toutouapp)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