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官網)
北京醫院辦理住院:18311458123
徐經世,國醫大師,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省中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后導師,第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指導老師,全國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首屆“安徽省國醫名師”和安徽省科技進步獎獲得者,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成就獎”。
他出生中醫世家,行醫濟世60年,善攻疑難雜癥,功底深厚,圓活變通,對一些內科雜癥提出新的診治方法。
他立德修身,見人疾如己疾,見人憂如己憂。
他心系中醫傳承,啟發后輩,身體力行;關注中醫發展,矢志不渝,癡心不改。
承接薪火,經書濟世
徐經世家中的書櫥,至今擺放著厚厚一摞祖輩傳下來的中醫經典古書手抄本,好多紙頁被徐經世翻得有些破碎,這些手抄本正是祖父徐恕甫留給他的寶貴財富。徐經世生于世醫之家,祖父徐恕甫是民國時期的江淮名醫,他自幼飽讀經史典籍,年近弱冠由文入醫,在祖父的嚴格要求和教誨下,歷經六個寒暑學習中醫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國學與中醫學基礎。
正是這樣一個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到理論的不斷深化過程使他登上杏林高壇。數年的學習經歷中,徐經世很注意學習方法。在他看來,學好中醫一定要在“讀、看、練、記”四個字上下工夫。“讀”,就是埋頭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站在理論的高端上;“看”,是隨師應診,學習老師的診治經驗,從實踐中加深對中醫理論的理解;“練”,是在中醫典籍和老師的指導下,經過歷練,不斷地提高醫術;“記”,是在實踐中多寫多記,一一記錄中醫典籍的學習心得、師誨及臨床成功經驗。因此,他初出道就與祖父一樣飲譽肥東、巢縣。
上世紀50年代后期,徐經世隨祖父調動被推薦進入安徽中醫進修學校學習。畢業留校后又經過幾年中醫理論的深造和臨床實踐的歷練,使他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各家學說的領悟、臨證審慎的把握、施治方藥的運用初步形成自己的風格,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祖父的言傳身教,使他在辨證施治過程中游刃有余,成為當時安徽省中醫界中青年隊伍里的佼佼者。
祖輩三代皆名醫,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功底堪稱他們成功的“秘訣”。在徐經世看來,作為中國文化幾千年來傳承不衰的主要載體之一,中醫和中國傳統文化是相融的。“整體觀的理念、人天和諧的精神、濟世治病的追求等,無一不是來自傳統文化。”
勤思善悟,藥簡效彰
徐經世對疾病的處治,不是只盯著個體病灶的變化,而是著眼于整體的情況,也就是從病位分析其病因,按照五臟六腑的生理特性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辨證論治。在他的眼中,中醫的核心在于“悟”,而“悟”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把學到的知識積累起來,在“悟”中不斷升華。
對于治療疑難病,他提出“雜病論治,注重于脾”。至于如何調好脾胃,他認為要明晰脾胃生理,掌握證治規律,總結出“益脾重理氣,養胃用甘平”的原則,主張“補而不滯,溫而不燥,滋而不膩”,處方用藥須注意“三忌”:一忌峻補,二忌溫燥,三忌滋膩,如此才能在診治過程中取得良效。而且在疑難病治療過程中,只要辯證準確,擬定對證方藥就需要“守方”,他認為“積漸成功在于守方”。對于疑難病癥,醫生不可以太心急,數日更方;但守方并非一成不變,要隨時觀察,依癥增減。曾有一位深度黃疸患者,多方求醫,都束手無策。徐經世接診后守方持久,歷經半年,終收疸退之效。
疑難雜癥,多纏綿難愈,其機因復雜,治療中往往需要超越常規,另辟蹊徑。他在疑難雜癥的治療方面,有自己鮮明的辨證思維和獨特的見解,取方用藥、圓活變通是他在方藥把握上的精妙之處。他看病貴在辨證,巧于立法和取方用藥,常有久治不愈的疑難雜癥在他手中藥到病除。曾有一位29歲的患者患上了惡性組織增生癥,在多家大醫院診治后,選用多種藥物,病情日趨加重,小便失禁,搶救無效,醫院動員其出院,安排后事。家屬懷著一線希望找到徐經世,徐經世診治之后,囑咐家屬購買2粒安宮牛黃丸,連夜分2次給患者服下,第二天早晨患者便神志清醒,可以自主小便。對此,徐經世解釋道,“我用勺器撬開口腔后發現患者舌紅少津,脈象細數有力,屬熱厥證。安宮牛黃丸可以芳香開竅,最為合適。”
展開全文
徐經世治病,看上去很輕松。病人來了,他左看看,右瞧瞧,不多的問話總是讓病人回憶起發病前的一些細節。“運筆不靈看燕舞,行文無序賞花開。”這句古話本意是指讀書、寫字用腦時間長,觀燕賞花可以緩解疲勞,煥發靈感。徐經世卻活用它作為治病的追求。徐經世說,診病施治時,既要像花序那樣井井有條,具有規律,又要像燕子飛舞那樣敏捷施展,不無自在。他辨證用藥有時“重拳出擊”,有時“點到為止”;有時“潤物無聲”,有時“雙管齊下”。尤其是藥對之宜,生制之異,唯求協同以增其效,制約以矯偏頗,并且善于使用新方法,觸類旁通。
有一兩歲兒童因在幼兒園不慎受驚,連日出現夜間驚哭不已,鬧得家中及鄰居不安,患兒家長找到徐經世。因小兒服用中藥比較困難,如用鎮靜劑又擔心有副作用。認真思考后徐經世想到了外治法,囑咐家長取兩層藥用紗布袋將10克琥珀裝入封口,待臨睡前敷于臍穴,外用膠布稍加固定。第二天家長即來告知孩子不再驚哭,安睡一夜。后將此方法用于小兒多動癥和失眠等病癥,療效也很顯著。徐經世選方用藥,不僅能圓活變通,而且劑量適度,善用小方。曾診治一位食管癌患者,僅處以靈芝、威靈仙,二藥等量,囑煎湯代茶,頻頻呷服,后竟噎啟膈通,患者病痛減輕,轉危為安。他還通過臨床經驗總結研制出“消化復寧湯”“止咳寧”“復方鳳尾草沖劑”,為膽胃病、頑固性咳嗽、尿路感染等病癥的治療提供了有效的組方,解決了許多此類患者的痛苦。
在急癥治療方面,徐經世認為,中醫需要擺好自己的位置,尋找突破口,對一些急性病可用中藥湯劑或丸劑得到快捷的效果。在他的大量案例中,載有一例年過八十的患者,因“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收住內科重癥監護病房。患者既往冠心病、高血壓病史多年,合并2型糖尿病。神志昏迷,持續高熱多天,最高達39.5攝氏度,擬診肺部感染,吸入性肺炎伴低氧血癥,予多種抗生素聯合抗感染治療,退熱效果不佳。徐經世會診后處單味羚羊角粉兩包,囑鼻飼(患者插胃管),日2次。藥用兩日,高熱即退,未見復作。徐經世說:“中醫只要有膽有識,敢于實踐,仍可在急性病領域中走出自己的路子。”他認為治療急性病不可拘泥于一天一劑,如有必要可日夜連服,以達急則治標之目的。
名士風骨,精誠大醫
“醫德為本,病人至上”是徐經世為醫的基本原則。幼年時,祖父治病總以患者為先,也常常減免患者的費用,這給徐經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己做醫生后,祖父“見人疾如己疾,見人憂如己憂”的醫德,在他身上得到了再現。在安徽省中醫院的門診中,病患盈門,但無論時間早晚,他都是四診合參,絕無半點敷衍,門診大樓最后一個關門的總是他的診室。 對于一些貧困的患者,徐經世經常免除他們的掛號費,很多藥店、私立醫院不惜花重金聘請徐經世為其“代言”,均被他一一拒絕。“當醫生不能一味向‘錢’看”,徐經世說,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
為了讓來診患者盡可能早日解除病痛,加班加點對他來說已是家常便飯,而且一坐就是四個多小時,他有膀胱結石病,是不能長時間坐著不動的,病情發作的時候,他從不告知任何人,而是自己悄悄地服點藥物繼續堅持門診,從沒因病請過一天假。長年的久坐久勞,導致高血壓、頸椎病、膽囊結石等疾病時常困擾著他。
2014年7月底,連續兩天的高強度出診致使徐經世急性膽管炎發作,住進了醫院,病情緩解后在病榻上寫了很多病案,發表在報紙上。切除膽囊后,徐經世笑稱自己是維護中醫發展的“無膽英雄”,他說:“我永遠將個人之命運同中醫之命運聯同在一起。”
徐經世開方有一個原則:不開大方,貴藥能不用堅決不用。他開的方子一般不會超過12味藥,平均每劑藥不過20多元。如他在治療氣陰兩虛的病人時,常用北沙參的配伍組合代替其他名貴參。十多年前,一位患者因食道癌手術后沒錢化療,徐經世囑其每天用10~15克靈芝煮水喝下。“普通靈芝不貴”,徐經世表示,“十幾年過去了,這位患者康復如常,根本看不出有癌癥病史。”
杏林傳道,培養后學
徐經世十分關注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他摒棄門戶之見,將自己數十年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深得學生欽佩與愛戴。在他看來,中醫要發展,要取得好的療效,首先要有優秀的中醫臨床人才,有了人才,才可使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為鼓勵后生勤奮好學,他奔走聯系堂兄、美籍華人徐經方,先后在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大學,設立“忠恕獎學金”“育才獎學金”,激勵中醫學子努力學習中醫。此外,他還將家中珍藏的數部古籍捐贈給安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
對于如何傳承,徐經世感悟頗多。他認為,中醫臨床依托于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四診八綱、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基本理論,因此中醫學子要認真研讀經典。因為經典是中醫學的根基,沒有經典,正如沒有根的樹木,何以能夠枝繁葉茂。他鼓勵后輩們將經典與臨床實踐結合,“‘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我的成績,歸功實踐”。為了讓實踐中得來的經驗能夠指導后來者,他已將祖父和自己的臨床經驗整理出版數冊。
徐經世常對學生說,學中醫貴在“悟”,知識分為意念知識和記憶知識,中醫屬于意念性知識,所以在熟讀經典和豐富的臨床實踐之上,需要“悟”,更需要帶著問題去“悟”。就是要能夠“思及人所未想”,這樣才能在治療疑難雜癥時,收到滿意的療效。
為了讓弟子學到自己的真本事,徐經世經常邊應診、邊帶教學生。比如遇到胸痛的患者,曾做心血管造影、支氣管鏡及胃鏡檢查都沒有明顯異常。“此病病因是什么,為何做了這么多檢查仍然找不到病因,怎樣運用中醫思維考慮?”徐經世一股腦兒把這些問題拋給在場學生,繼而從《金匱要略》中有關病因的理論出發,引導大家想出答案。
基于中醫成才特點,徐經世總結出中醫傳承應當突破的四個關口:一是“文字”關。中醫古籍文獻都是以古文寫成,如果沒有一定的古文知識,古籍文獻就不易讀懂,即使讀懂了,也難以讀深,徐經世的古文基礎就是從小練出來的,迄今還能熟練背誦《內經》等諸多經典著作的重要條文。二是“經典”關。好多學生畢業后,卻連一張完整有效的中醫處方都開不好,可以說和不注重經典不無關系。三是“信念”關。沒有堅定的中醫信念,沒有頑強的自立精神,沒有刻苦鉆研的毅力,沒有高度的責任感,都是無法成為精誠大醫的。四是“堅持創新”關。毋庸置疑,創新開拓精神是中醫學的客觀需要,但中醫這個體系中,創新首先應強調是在繼承基礎之上的創新,沒有繼承談不上創新。尊古而不泥古,法新而不囿新,德醫并舉。中醫是一門應用學科,源于實踐,是在實踐以及總結前人、繼承古訓的基礎上逐漸完善的。創新不能空穴來風,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否則就是空中樓閣,這是當今振興中醫的關鍵所在。
相關文章
- 關于空軍總醫院號販子掛號電話(方式+時間+預約入口)!【10分鐘出號】的信息
- 小湯山醫院號販子代掛號,交給我們,你放心聯系方式哪家專業的簡單介紹
- 天壇醫院號販子—加微信咨詢掛號!【秒出號】的簡單介紹
- 肛腸醫院號販子電話,圈子口碑最好100%有號!聯系方式放心省心的簡單介紹
- 北醫三院號販子—加微信咨詢掛號!聯系方式哪家好的簡單介紹
- 北京京都兒童醫院靠譜的代掛號販子的簡單介紹
- 清華長庚醫院號販子電話,圈子口碑最好100%有號!聯系方式不二之選的簡單介紹
- 回龍觀醫院掛號掛號微信_我來告訴你【秒出號】的簡單介紹
- 包含天壇醫院掛號掛號微信_我來告訴你聯系方式不二之選的詞條
- 關于腫瘤醫院號販子電話,去北京看病指南必知【秒出號】的信息